• 首页
  • 关于世纪注册
  • 业务范围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业务范围

    你的位置:世纪注册 > 业务范围 > 两种战争

    两种战争

    发布日期:2024-06-15 16:00    点击次数:72

    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人类的战争基本都属于“无限战争”。

    什么叫“无限战争”呢?

    通俗理解就是要决生死,一直打到一方无条件投降(或彻底打跑)为止。

    在“无限战争”中,交战的双方通常是不择手段的,假如给汉武帝几枚核弹头,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扔向匈奴大单于。

    朝鲜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典型的“有限战争”。

    从战争目的上来说,中国无意付出巨大牺牲替北朝鲜完成统一大业,美国也无意拼死拼活帮李承晚灭掉北朝鲜。

    从战争空间上来说,除了个别擦枪走火,美军没有发动对中国和苏联境内的大规模空袭,轰炸的边界严格限制在鸭绿江以南。

    从战争手段上来说,尽管一线军事将领时不时嚷嚷核威胁,但华盛顿始终小心谨慎,不越雷池一步。

    最后的战争结果也是一个妥协中庸的“停战协议”,大家签完字各自回家,没有绝对的胜利,没有绝对的失败。

    美军火攻东京后的场景

    作为一名军人政治家,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马歇尔最早在1951年提出了“朝鲜战争是一场有限战争”的说法。

    1957年,基辛格在其出版的《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书中又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他认为今后世界上的战争会分为两种:一种是全面核战争,另一种是有限战争。

    五六十年代美国军界对“有限战争”做了大量的争论,一方认为作战时应该将战争的边界明确告诉对方,以避免战争升级;另一方则认为限定边界会让对手更加肆无忌惮,从而降低己方的威慑作用。

    总之就是很难办了。

    时间来到越南战争。

    1954年《日内瓦协议》签署后,名义上南北越实现了分治,但实际上各方都没有严格遵守协议。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北越的军事实力远远强过南越——北越可是能和南越“宗主国”法国真刀真枪干的,而法国人撤走后的南越部队相当于伪军。

    区区伪军,自然不是武元甲等人的对手。

    按照《日内瓦协议》的约束,北越正规军不能直接越过17°线进入南越,为了突破协议限制,胡志明等人想了一个好办法。

    他们搞了一个“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名义上这个组织是南越的反对派,但实际背后是越共南方局在领导。

    为了遮人耳目,北越请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民间人士阮友寿作为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

    那么如何向这个空壳组织输送人力物力呢?

    胡志明小道。

    阮友寿访华

    1961~1964年间,尽管肯尼迪大搞“特种战争”,但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还是愈战愈勇。

    至约翰逊决定大举出兵的1964年,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越共南方局)已经占领了南越近五分之四的土地、三分之二的人口,逐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有利的战略态势。

    和2020年前后的阿富汗政府一样,当时南越政府的势力范围也就主要集中在湄公河三角洲,一个喀布尔市政府,一个西贡市政府。

    眼看南越摇摇欲坠,美国人不得不亲自下场营救。

    越南南部除湄公河三角洲外,其余均是山地丛林,非常适合打游击

    1964年夏天,美国人一手炮制了“北部湾事件”,然后大举出兵南越。

    不过在经过朝鲜战争和1954、1958两次台海危机后,美国对中国战略利益受损时不惜使用武力这一点有着深刻的记忆。

    正因如此,当六十年代中期约翰逊政府急于升级越战规模时,白宫决策团队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困境:一方面,美国打越战是为了遏制中国,另一方面,美国又不希望与中国爆发直接军事冲突。

    1966年3月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美方代表在两国尚未建交的情况下刻意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称呼,被认为是对华示好和态度试探的表现。

    4月,周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期间,向即将启程赴美访问的巴总统阿尤布·汗系统说明了中方立场,让其传递给白宫。

    6月,周总理再次向英国驻华临时代办传递信息,要求美国地面部队不得越过北纬17度线,海空军不得侵犯中国本土,否则中国会出兵。

    中方传达的信息在约翰逊政府内部引起高度重视,经研判,他们认为中国的表态“相当温和”,是“采取守势的信息”。

    美方事前曾担心中国的底线是不得轰炸河内等北越大城市,而传递来的中方态度打消了这种担忧。

    时任美国防部助理部长的威廉·邦迪(曾任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中国问题专家,美越战政策主要制定人)通知英国方面转告中国政府:已收到来自北京的消息,并希望对通过英国传递信息的渠道保密。

    最终,美国戴着镣铐跳舞,制定一个没有那么高的目标(保住南越政权),依据战场小形势和国际环境大形势不停地做政策调整。

    站在美国的角度,出兵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稳固住南越政权,防止东南亚的多米诺骨牌倒下,华盛顿无意在越南重复一次朝鲜战争。

    所以就像本篇前面提到的那样,美国人选择“作战时将战争的边界明确告诉对方,以避免战争升级”。

    有限战争只能实现有限目的,不敢奢望太多。

    那南方的越共会不会一见美国大兵驾到就统统跑回17°线以北,让美军打不着呢?

    呵呵,想多了——这是美国人梦里的画面。

    实际情况是北越倾国力南下支援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直接把刺刀顶到美军和南越的胸口。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1964年的美国和北越是互相不服气的。

    要么你动手,要么我动手,终究免不了干一场。

    越战时期的经典照片。

    1973年1月27日,焦头烂额的美国终于认怂,签署了《巴黎和平协约》,协约共有四个签字方:

    美国

    越南共和国(南越)

    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

    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越共南方局)

    实际上,早在1969年6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就已经宣布“建国”了,它的官方名称叫“越南南方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

    更为有趣的是,当时还有二十多个国家承认了该国,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所以越南的统一其实是分了“两步走”:

    第一步是越南共和国(南越)被推翻,越南南方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成为越南南方的唯一代表(1975年)。

    第二步才是南北越统一(1976年)。

    后来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同其他几个组织一起合并成“越南祖国阵线”,也就是今天的越南政协。